导航菜单
首页 >  磷酸盐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细胞色素积累的影响  > 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

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

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

曹新宇,李远眉,王伟,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为了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采用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饵料(藻液密度为10.0×104 cells/L), 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5个温度水平(12、16、20、24、28 ℃)和7个盐度水平(18、22、26、30、34、38、42)对夜光藻种群密度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8 ℃时夜光藻的日增长率为负值,与其他4个温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3~10.6×103 ind./L,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为12 ℃时种群密度持续增长,并达到最大值14.8×103 ind./L;夜光藻密度与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18.424x3+1 055x2-19 822x+132 606 (R2=0.999 4);夜光藻在盐度为18~42时均能存活, 盐度为18~26时种群密度较高,尤其在盐度为26时密度最高可达25.8×103 ind./L,盐度为30、34条件下次之,而在高盐度38、42时生长缓慢,最高密度值仅为3.8×103、3.0×103 ind./L,二者间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与其他盐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y=-0.086 3x5+12.641x4-717.19x3+19 600x2-257 671x+105(R2=0.875 6)。研究表明,夜光藻在低温低盐度条件下生长较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夜光藻赤潮的发生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夜光藻;温度;盐度;种群密度;增长率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世界沿海广为分布,也是中国最早报道的赤潮藻类[1]。夜光藻赤潮在中国南北沿海频繁发生,南海的大鹏湾、浙江近海、长江口、胶州湾及渤海湾等地常有报道[2-5]。1981—1988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发生的赤潮中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占总数的80%,在南海所搜集的147次赤潮事件中,有44次为夜光藻赤潮[2],此外,在渤海海域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次数占赤潮总数的50%以上[3],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但沿岸地区夜光藻赤潮爆发的范围及频率并没有减弱趋势[4]。因此,研究赤潮爆发的规律,探究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预测、预报赤潮的发生,一直是赤潮研究的热点问题[5]。

已有的调查显示,不同海域夜光藻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不同。Zhang等[6]研究表明,在香港水域,夜光藻赤潮最早出现在1月份,水温大约为17 ℃左右;Jang等[7]研究显示,韩国长木湾夜光藻丰度会随水温波动,在水温大于28 ℃时丰度急剧下降;胶州湾夜光藻种群丰度与水温呈负相关,水温最低的2月份种群密度最高[8],但也有报道显示,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发生在水温较高的7、8月份[9];Qi等[10]也报道了东海长江入海口近岸地区,水温25~30 ℃时出现了夜光藻赤潮。同样,盐度对夜光藻赤潮发生的影响在不同海区也不尽相同,胶州湾、秦皇岛海域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水域,盐度值变化不大[8,11];南海北部夜光藻赤潮发生在冬春季节时,盐度范围有所起伏,通常为23~32[12-13] ;而长江口夜光藻赤潮发生时的水体盐度可低至15以下[14] 。

以上调查表明,夜光藻赤潮发生在不同海域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而目前对夜光藻的实验生态研究不多,关于在室内恒定培养条件下,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赤潮生物夜光藻的影响尚无报道,为此,

相关推荐: